上海话版《长恨歌》一票难求老戏骨表演最精彩、最梦幻!
编辑:admin 发布时间:2024-03-01 浏览:92

  近日,上海话版的舞台剧《长恨歌》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。该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,根据王安忆同名长篇小说改编。三个半小时里,观众沉浸在“上海小姐”王琦瑶的故事中,穿梭于老上海的三个时代,仿佛回到了旧时光里,感受了一场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悲剧。

  本期的《上海会客厅》节目,我们就此采访了部分观众以及文化界人士,请他们分享各自的观摩体验。

  据悉,本轮《长恨歌》将上演至2024年1月7日,由于观众反响热烈,演出将加演两场,而演出门票目前已几近售罄。

  记者在12月26日晚上6点40分登录大麦网,发现12月26日至12月31日的演出门票已经全部售罄,网上均显示无票;而新年的1月1日、1月2日和1月7日,网上也已售罄,显示无票,可见广大观众对于上海话版《长恨歌》的喜爱程度。

  上海话版舞台剧《长恨歌》首轮演出之后,有观众表示:“首场谢幕,两代演员、创作人员同台,还有幸看到王安忆老师,真是年末最好的礼物。”也有观众表示:“三个半小时的上海话演出,让耳朵非常舒服。”

 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在剧中担任了讲述人一角,高博文在演出之后曾表示:“有幸作为说书讲述人参与其中,《长恨歌》是一部绝对值得一看的好戏!作为一个评弹人,近几年参加了三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上海作家著作改编作品,强烈的感受到上海题材的深宏、睿智、人生感悟和时代潮流。”

  《长恨歌》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,曾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,小说被誉为“现代上海史诗”。

  有文化评论界人士告诉记者,高博文近年来先后参与了三部茅盾文学奖改编作品的演出,分别是金宇澄的《繁花》,孙甘露的《千里江山图》,以及这次王安忆的《长恨歌》,可以说与茅盾文学奖作品有缘。

  作为主持人,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播音李欣长期从事文艺节目的主持,她还参与了不少戏剧演出的现场主持:

  虽然对故事很熟悉,但这版沪语版《长恨歌》还是令我有很多新鲜的感觉,而且这种新鲜感很具冲击力。主创阵容里的舞美设计徐肖寰、灯光设计何逸伦、作曲陈祺丰等都是非常年轻的舞台艺术创作者,总会特别期待他们的作品中总呈现出的敏锐、观察角度、创新手法,这次舞美上是大开大合的设计,几块像石库门的屋顶又像是几片梧桐树叶子的大装置,灯光变化如流水和雨滴在上面无声变化和流动,既厚重又有呼吸感,老公馆、老里弄、老底子一层层剥开,会有对于年代既往和人性永恒的新触动。

  年轻的演员给了故事很好的表演诠释,王琦瑶和蒋丽莉尤其好;年轻时上海小姑娘的嗲糯深刻入骨,也有被岁月敲打折磨但始终要保持腔调的硬气,让王琦瑶最后的崩溃值得最深的叹息。

  舞台上,所有老戏骨的出现更是让李欣认为这是沪语版《长恨歌》最精彩和最梦幻所在:

  宋忆宁、周笑莉、钱程、高博文,每一个人出现都会听到从观众席传来的小小惊叹和议论,他们的人生历练和表演技巧早已血肉相融,是特别值得珍惜的老上海味道,也是一寸寸流逝的光阴中,总想伸手去抓住的种种留恋。

  演出前遇到与《长恨歌》感情深厚的导演周小倩,她说这次创作是重新抽筋敲骨,翻出老版本话剧的创作素材,还有新的情节呈现,这次合作的伙伴也都是她近些年合作多次非常信任的新老小伙伴,这种默契和信任成就了让王安忆看了都赞叹不已的沪语版;以前可能想过《长恨歌》做成沪语版会怎样,这次看沪语版的时候,“一定要看,真是好啊,还好没有错过”这样的声音一直在心里回荡。

  文艺青年Bonny时隔八年之后再次观看《长恨歌》,重温这部由王安忆原著改编的话剧,她告诉晨报记者:

  这次《长恨歌》启用了全新的版本,并首次以上海话的形式呈现,似乎比普通话版本更为引人入境。钱程作为该版本的上海话语言指导,回味起部分用词和发音,确是结合背景饶有兴致,也入木三分。于是“上海小姐”王琦瑶的命运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,如影片回放般缓缓映入眼帘。高博文作为讲述者,也为此剧增添不少韵律和质感。

  不但没有渲染过多的科技与疏离感,反而在保留简约的同时平添复古风和雕刻时光的厚重感;一幕幕转场处理如时光流逝,紧紧跟随进入一个个情境,宛如穿越。从某个意义而言,也很好呼应了原著以空间来体现时间,采用空间叙事手法来安排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。舞美传递给我的象征意义—情节的推动在三个转盘上发生,如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,有着必然性。

  这段故事的背景时间与今时隔又一个40多年(1980-2023),有一瞬我在想,王琦瑶这个人物若生活在如今,又会有怎样的结局?但我觉得她与这个时代也毫无违和感,故我感觉王安忆在著书时其实还是带着她自己所处的时代在写40年代的人事物。

  观众渴望上海话作品久矣。遥记得上世纪90年代,上海话作品不少,比如电影《股疯》,电视剧《孽债》等等。近年来,无论电视银屏还是电影银幕,上海话版本作品可谓鲜见。也正因此,一旦有上海话版本的新作亮相,一定会火。

  不久前,在天蟾舞台,我看了粤剧《八和会馆》,没想到广东大戏在上海上演也高朋满座,许多生活上海的广东人或者籍贯广东的市民前来观看。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,各地方言文艺作品都不乏观众。从这个角度看,上海话版本的作品更该有市场。

  上海曾经诞生过西装旗袍戏沪剧,滑稽戏也在上海应运而生。越剧实际上是在上海定型的,京剧真正市场化就是在上海开始的。从这个角度看,上海话版本的舞台剧《长恨歌》,是对上海当下演出市场的一次全新试水。希望未来继续卖座,成就一出经典演出,并催生一批新的明星演员。

  各位市民朋友,侬看过王安忆的《长恨歌》小说原著吗?侬会去看沪语版《长恨歌》吗?欢迎在评论当中留言,并与我们一道分享。